天都生活网

养老院暴雷频发 上亿人如何安度晚年 你怎么看

小编

养老院暴雷频发 上亿人如何安度晚年 你怎么看


三年来,中国养老院作为“孤岛”抵御了一波又一波的疫情,其安危关乎最弱势老年人群的命运。 然而,被外界忽略的是,在这三年的时间里,他们也同时遭受了另一场毁灭性的打击,而它的名字叫“雷霆风暴”。

雷雨指的是养老院在金融危机中突然倒闭。 对于已经入住或待入住的老人来说,这意味着晚年希望的破灭,毕生积蓄的倾家荡产,有时甚至会走向最悲惨的结局——在绝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2021年1月,62岁的湖南人曹英林默默跳入紫江。 临终前,他将17万积蓄投入“纳诺”老人公寓,为老人预留“床位”。

深圳“XX树”项目暴雷过后,一位患结肠癌的老人在妻子离家报案时自杀了。 两位老人为该项目充值20万元,成为“至尊卡会员”……

养老院雷暴事件集中发生在疫情发生的三年。 2020年,湖南省十余家养老院接连遭受雷雨袭击。 此后,这种情况又蔓延到广东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 最近一次是在今年9月份。 湖北鄂州数百名老人被当地最大康乃馨生态养老院的宣传吸引,投入数万元订床位,期待入住前的“返利”和“奖赏” 入住后。折扣”,但他们一直没有拿回押金。

暴雷事件的背后是非法集资。 无论是“返利”、“折扣”还是“会费”,极具诱惑力的名字掩盖了巨额资金的真实流向——短债长线投资、挪用其他项目,或者投资理财。 据民间统计,截至2021年,全国养老院非法集资案件将超过6000起。 以“养老院”、“非法集资”为关键词,在线搜索中文裁判文书,共有427件,其中2020年的判决数量最多,有116件。

养老院暴雷频发 上亿人如何安度晚年 你怎么看(图1)


针对乱象,各地加强监管。 《湖北省养老机构会费管理办法(试行)》规定,自今年9月起,预收的个人会费不得超过该机构月平均服务费的12倍; “措施更加严格,一次最多只能预收3个月的会员费,入金金额最高可达一个月的月费。”

八点健闻了解到,北京、广东、安徽、江西、贵州等地也出台了类似规定。 养老行业普遍存在的“会员制”将行不通。

中国的养老院建设热潮已经持续了十多年。 房地产开发商、保险资金、大型国有企业等各类投资者、业主和经营者纷纷入市。 在“养老养老”的招牌下,不少房地产商变相抢占或盘活城市,金融玩家借贷或挪用资金时有发生。 如今,随着疫情带来的国民经济连续三年低迷,各地监管不断收紧,中国养老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
这一次,这个承载着中国老龄化社会未来命运和走向的行业,将如何生存?

三年疫情频发雷雨,借养老金玩财务失败

时间回到2017年,投资养老行业的杨万林,早已看到了养老院暴雨的苗头。

当时,疫情还很遥远,养老行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吸引着各界人士的参与:除了获得土地减免突围的房地产开发商 瓶颈期,也有《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暂行办法》加入保险公司,响应政府号召涉足养老的国有企业。

混业中,找杨万林合作的人很多。 几经接触,他发现有些人并不是真心想做养老,“玩玩而已”。

这伙人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娴熟的业务技能,在市场上忽悠、煽动不明真相的公众购买他们所谓的产品或服务。 他们被杨万林称为“潮人”,并非褒义。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一家养老机构的“XX树”项目。 杨万林曾在地铁口看到他们的工作人员,“用精美的宣传册吸引行人”。 据介绍,该项目将带老人参观精美样板房,问亲人,提供免费午餐,让他们充值“服务卡”订床位。 同时告诉老人们,这是“限时特价”,以后还会涨价。 被吸引的老人交的钱在5万到75万之间。

后来,项目“半途而废”,老人们建了一个维权微信群,但申请退款未果,转而选择了报案。 有的老人还没等结果就去世了。

在杨万林看来,这类养老机构“一开始就想收钱”。 与养老服务相比,他们提供的更像是一种投资本金、返利的金融产品,专门针对缺乏风险意识的老年人。 这种模式就像是“击鼓传花”。 一旦停止,将是“暴雷”:“第一批投资者(老人)将获得所有应支付的利息和回报,然后继续出售服务以弥补后续的利息和回报。” 不能和好就走,基本上是套路。”

其他玩法未必能安全“落地”——“会员制”也是养老院雷雨重灾区。 一些养老机构以锁床为诱饵,收取一次性会员费或床位预订费等,数额数十万甚至上百万。 一些机构为相关保险产品设置入住门槛。 比如有高端养老社区,需要购买200万的“年金保险”才有资格入住。 广州某机构想出了一个方案,向失能和失智老人收取所谓的“一次性设备使用费”。

养老院暴雷频发 上亿人如何安度晚年 你怎么看(图2)


事实上,养老行业完全可以让金融工具“为我所用”: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养老机构可以使用会员制、创卡类金融产品、分时度假、信托、资产证券化等。这 方法实现养老服务产品金融化,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,同时降低后期运营和营销工作的难度。 不过,这一系列的比赛显然是有规律可循的。 “不规范经营会带来经营风险,甚至法律风险,”杨万林说。

2021年年中,江西新余市东鑫耀阳老年公寓发生“雷雨”。 侦查人员发现,该项目公司通过高级公寓吸纳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、酒店项目,甚至远赴西南省份从事房地产业务。 结果没有实施,所有项目都亏本了,2000多位老人损失惨重。

宜春市百乐康乐服务中心旗下养老机构“超卖”。 有会员发现,该机构不仅在资金链断裂后继续签约,实际床位数量仅为老人购买床位数量的五分之一。 2021年年中,法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相关人员进行逮捕。

今年11月28日,民政部印发《关于加强防范处置养老机构非法集资的意见》。 由此不难推断,养老机构扎堆“玩金融”。

很多“玩金融”的养老机构都在效仿泰康集团。 在保险业内人士王健看来,这完全是对泰康模式的误解。 他八点健康新闻分析:一是泰康集团实力雄厚,资产超2万亿元,多板块支撑养老业务。 其次,泰康更多地以养老社区的床位来推动寿险保单的销售,后者带来了巨大的保费现金流。 因此,押金对他们来说只是锦上添花,改变预付款政策只是延长了投资的回收期,他们不会活不下去。

对此,杨万林简单总结:养老社区只是其保险业务的底层资产——养老机构是保险产品的“展示台”,所有对养老社区的投入最终都会增加保险的销量 .

此外,泰康在避险方面做的非常周到。 王健看过他们给寿险客户的入住确认函,当时只承诺安排住房保障入住,并没有对应具体的养老小区楼盘。 如果客户想住的养老小区住满了,可以安排到其他同级别的地方——“这相当于泰康卖了一个几年后行权的期权”,王健说。

同时,泰康要求需要入住的客户提前18个月通知。 王健指出,这个时间足够养房了。 通过以上安排,泰康完全避免了养老社区“超卖”的风险,运营时间也绰绰有余。

早已退役的老“玩家”,行业摇摆前行

将养老管理变成金融游戏,在养老行业并非首创。

1999年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%。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,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。 进入新世纪后,人口老龄化速度继续加快。 到2021年底,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.67亿,占总人口的18.9%; %。 中国老百姓的养老需求突出。

2011年至2013年,在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时期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政策文件,包括《中国养老事业发展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》、《国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等

政策层面的重视和推动,让养老问题脱离单一家庭,汇聚成“需求浪潮”。 嗅觉敏锐的资本迅速做出反应,各行各业的“玩家”纷纷涌入,有需求就有供给,市场就形成了,养老产业的雏形初具规模。

繁荣的2012年被称为中国“养老元年”。 听到消息的先行者中,最多的是保险公司、房地产公司、央企公司。

中国保监会于2010年颁布的《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暂行办法》,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。 以国寿、新华人寿、太平洋、平安养老为首的寿险公司积极参与房地产开发,将保险产品与目标客户挂钩。 养老地产建设掀起高潮。

房地产企业则处于另一个极端:为应对宏观调控,需要重新调整发展重心。 以万科、华润、首创、保利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转向潜力巨大的养老地产市场。

带有“中国字头”的国有企业也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。 当国家号召发展养老产业时,他们也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。 中石化、中水电、中石油等听起来与养老“脱节”的企业纷纷谋划立项,大力投资养老地产项目。

虽然入局原因各不相同,但这些“老玩家”的玩法却大同小异:以“退休”概念为包裹,获得各种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,从事房地产项目。 当时市场上的这类项目有高端养老社区、异地养老社区、旅游养老项目等,最著名的有北京的“太阳城”国际高级公寓、上海的“亲和力”高级公寓等。 .

行业的繁荣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活跃。 2015年至2016年,养老项目的资本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,热门的上海“亲和力”老年公寓和北京慧辰分别被宜华健康和光大控股收购。 《中国养老服务业资本投资与并购全景回顾与趋势研判》一文提到,共有22家养老企业先后被资本投资或收购/并购,占比超过50%。 上海中金瑞华(百仁堂)利用两年的窗口期,实现了10000张床位的快速扩张,这在世界养老发展史上也“极为罕见”。

这场“狂欢”在2017年迅速退潮。从2017年到2020年,资本对养老产业的投资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向投后管理。 通俗地说,资本已经从关注“养老床位”转向关注“客流量”,拥有更多优质、粘性老年客户的机构更受青睐。

资本是冷血的,但也是风向标。 上述变化宣告了以养老为名的房地产开发时代的结束。 中国人“未富先老”,老年人失能、失智等需要专业护理,大量缺乏配套服务的高端或偏远养老物业空置,入住率无法快速上升。 但中银国际分析报告指出,只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达到80%,才能实现收支平衡。

养老地产的暴跌也让决策层意识到,养老行业的社会公益性很强,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参与。 然而,一些陷入困境的养老机构等不及优惠政策,不得不挪用资金维持运营; 其他人则与杨万林此前的观察一致,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深耕这个行业,只是想打着养老的旗号玩金融。

行业沉浮,谁还在经营养老行业?

养老院暴雷频发 上亿人如何安度晚年 你怎么看(图3)


2010年,吴天欣抵押了自己的房子,在上海租了一套房产,带领着十几名员工,白手起家养老。 在此之前,他涉足过汽车等多个行业。 因为看好养老行业未来的发展,他毅然踏入了这个当时仍以事业单位为主的领域。

吴天欣的团队里没有人接触过养老行业,更别提护理了。 他们从为老人洗澡做饭开始。 两三年后,500张床位的养老院入住率达到100%。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,吴天欣创办的品牌医疗护理机构已实现连锁经营,拥有3家养老院和3家养老院。 疫情前基本满负荷运转。

十余年大浪淘沙,留下来的养老行业,大多是像吴天欣这样脚踏实地的经营者或投资人。 与追求“快钱”的投机者不同,这些人是抱着“长线主义”的心态在做生意。

毋庸置疑,养老行业初期投资大,回收时间长。 租赁的营业场所不能抵押,融资困难,对人力资本要求也高。 那么,退休仍然是一门好生意吗?

留在“末圈”的项目,按照运营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国有企业经营养老,虽然也在亏损,但现金流充足,运营团队 压力不大; 第二类是政府出资的“公建(写字楼)民营”,投资硬件,社会资本负责运营,初期投资少,信誉背书少; 第三类是养老社会资本。 由于前期投资大、回收时间长、成本上升等因素,几乎“亏本”。

“大部分项目最多只能达到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,”杨万林说。 养老机构的成本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物业成本,包括租金和设备的折旧和维护;二是物业成本。 二是运营成本,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快速上涨的人工成本。 作为一个以服务质量为基础的行业,这些刚性成本很难松动。

“养老机构活得好不好,关键在于管理水平。” 因为工作需要,王健先后考察了200多个养老项目。 他给巴店建文讲了一个生动的案例:一家高档养老院有一个室内恒温游泳池。 为了在保持热量的同时降低能源成本,每晚老人游完泳后,院长都会安排人把泳池盖起来。 , 以减少热损失。 “如果你不注意细节,不从早到晚给游泳池加热,每月可能要花 20 万美元在煤气费上。”

“节流”之路艰难,应向“开源”进击。 吴明莹是吴天心的女儿。 近年来,她受父亲“子承父业”的动员。 她还认为,养老院的成本很难降低,“最重要的是提高入住率。”

吴明莹说,她从来不擅长玩金融,而是做生意,抱着必胜的信念做每一笔生意。 她认为,让自己的品牌与众不同的是创始人从一线做起。 “和我父亲一起创业的老员工都很勤奋、敬业,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。”

杨万林认为,幸存下来的养老机构有一个共同点:针对不同程度的失能和痴呆人群,为他们提供照料服务。 尤其是在上海,由于试点了长期护理保险和政府对养老的补贴,老人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顾,所以相关机构的入住率很高。 养老行业的明星企业“福寿康”主要受益于这种营收模式。 它的大部分利润来自长期护理保险。 虽然目前仍处于微利经营状态,但却保证了稳定的发展。

此外,受经济、政策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影响,不同城市或地区经营养老项目面临的挑战也不同。 华南某大健康产业集团负责人徐兵告诉巴点建文,由于深圳老龄化率低(注: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深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.36% ,而同期上海的数据为23.38%,是深圳的4.4倍),所以这里养老项目的资金回收周期比上海长,平均入住率只有30%左右, 经营压力普遍较大。

支持目前深度涉足养老产业的运营商的理由之一是:养老整体需求目前可能还没有完全释放。 15-20年后,60后将住进养老院,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老年人。 整个群体的意识越来越强,消费能力也比较高,这是大势所趋。 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说,“等到那个时候再想重新入局,就没有机会了”。